院校对比 院校对比

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

School of political economy,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戴晖
戴晖
  • -
  • 办公电话:-
  • 电子邮箱:daiping1965@yahoo.com.cn

个人简介

基本信息

姓名:戴晖

性别:女

职务/职称:教授

学历/学位:研究生/博士

Email:daiping1965@yahoo.com.cn

教育经历

[1] 2000.4 - 2003.8,德国奥斯纳布鲁克大学哲学系,研究生,博士

[2] 1989.4 - 1993.10,德国奥斯纳布卢克大学哲学,文学专业,双硕士学位

[3] 1986 - 1989,北京大学哲学系西方美学史专业,修满硕士课程

[4] 1982 - 1986,武汉大学外文系德语语言文学专业,文学学士

工作经历

[1] 2017.9 - 今,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2] 2003.10 - 2017.9,教于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教授

[3] 1994.1 - 2000.1,浙江大学外语学院德语中心,讲师,副教授

研究项目

科研项目  

[1] 独立承担和完成国家教委科研项目 "荷尔德林" (1995-98).经费三万元.成果见上述有关译著和论文。  

[2] 参加"大学德语"阅读教材的编写工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科学研究

4.1 专

[1] 《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商务印书馆,北京2006年,再版于2007;

[2]  Von Feuerbachs Weltanschauung zu Marx’ und Nietzsches Besinnung auf die Welt der Moderne, Koenigshausen & Neumann, Wuerzburg 2006;

[3] 《从费尔巴哈的世界观到马克思和尼采对现代世界的省思》,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2015年12月再版于人民出版社,题为《费尔巴哈 马克思 尼采》。

4.2 译著

[1] 《荷尔德林文集》,199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2000年、2003年和2006年重印。修订版将由商务印书馆于2018年推出。

[2]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讲座》,德国 贺伯特·博德著(H. Boeder),商务印书馆,北京2016年。2017年重印。

4.3 校译

[1] 《"诗语言 思" 海德格尔论文讲演集》,1989年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初版,1995年第五版。

4.4 代表论文

[1] 席勒的审美思想及其哲学关联,世界哲学,2012年第6期。

[2] 语言的创造性——纪念卢梭诞辰三百周年, 哲学研究,2012年第8期。

[3] 卢梭的公民宗教, 世界宗教与文化,2013年第5期。

[4] 新时代的新宗教,《宗教与哲学》第三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5] 马克思和梅洛庞蒂在语言维度上的比较,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4年第4期。

[6] 贺伯特 • 博德的理性关系建筑学——“圆满的思”是“在当下运思”, 《诗书画》杂志,2016年第4期。

4.3 核心期刊论文

[1] 从费希特哲学分析《许培荣》的人性教养历程——荷尔德林小说的理性关系,《哲学家》2007,2008年7月,230-256页。

[2]“我思”和“我要”——费希特《人的规定》中的实在概念,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15-18页。

[3] 西方近代的绅士和淑女,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43-47页。

[4] 意识的虚无与真实(纪念《精神现象学》200周年笔谈),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16-18页。收入人民大学文献资料汇编《外国哲学》,2008年第1期, 33-35页。

[5] 尼采对科学的评价,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年第7期,17-21页。

[6] 感性与激情——费尔巴哈的起源学批判,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50-56页。

[7] 通过自由给予自由——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复旦哲学评论》第三辑,2006年9月。

[8] 马克思和尼采对现代世界的省思——世界的转折及其现实性,《人文》香港人文哲学会,2006年6月第150期。

[9] 费尔巴哈、马克思和尼采的宗教批判——现代世界和历史的分水岭,台湾南华大学《世界宗教学刊》第七期,2006年6月,99-111页。

[10] 超越形而上学抑或理性与自身的区分——从宗教批判出发的费尔巴哈、马克思和尼采,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21-27页。

[10] 人道主义及其未来——马克思的世界性批判,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6期。

[12] 爱与正义——尼采的品德学说,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10期, 6-10页;收入人民大学文献资料汇编《伦理学》,2006年第1期,32-36页。

[13] 虚无主义的历史危机——尼采的《道德谱系》,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36-41页。

[14] 舞蹈的大地——尼采的天空,《人文》香港人文哲学会,2005年第139期,13-19页。

[15] 荷尔德林创作思想的时代特征,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2.,105-110页。

[16] 等待中的世界——看贝克特的《等待果多》,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7。

[17] 荷尔德林诗的前奏,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12。  

[18]  "大向导" 的语言与布克哈特的目的,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4。  

[19]  "在"与艺术终结,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1987,收入人民大学文献资料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