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对比 院校对比

辽宁中医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辽宁中医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MPA项目介绍

MPA

经过50多年的发展,辽宁中医药大学在国际交流型中医药人才、实验创新型人才、传统中医药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全国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考试工作基地、全国中医药外语培训基地、全国中医药文献检索查新分中心、全国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是国家科技部确定的中药新药临床试验关键技术及平台研究的建设单位,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指定的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是世界针灸协会联合会辽宁教育基地暨考试分部,是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考试与测评委员会筹委会副主委单位,是国家首批有条件接收外国留学生、港澳台学生的高等院校,是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是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

项目特色

优化课程体系,革新教学内容

学校遵循“三重一协调”教育理念,在明确四种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重构各自的课程体系,在精简教学内容的同时增设多门与其培养目标密切相关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课程。同时,强化精品课程建设,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学中以主干课程为主,其他课程为辅,鼓励学生跨学科选课,课程设置方面,四种不同培养模式的基础课差别不大,专业课则明显不同,以体现特色,以课堂授课与课外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建立终身学习理念。

创新实验教学,提高动手能力

学校整合校内资源,成立了学校实验教学中心,并按形态、机能等重新定位整合成若干实验室,整合、更新实验教学内容,组织编写了系列实验教材,大量增加反映医学进展的新实验项目以及研究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强化实验技能训练,面向不同类型学生开设的实验课及要求其掌握的实验技能有别,如应用型、师承型、外向型中医人才要求其掌握基本实验技能,而创新型人才则要求其具备较深入系统的实验动手能力。同时,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将单一的教师带教实验改为教师带教实验与学生自主实验结合的教学方式。

创建“三段式”培养方法,提高临床能力

学生进入临床实习之前,通过思想道德、医疗法规、管理制度及专业常识四个模块对学生进行系统教育,使学生熟悉医院环境、对临床实习生活有总体认识、强化医疗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处方及病历书写质量、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等。通过岗前培训,使得学生能够尽快适应角色转变,进入良性有序的学习轨道,并以高尚的医德医风、良好的礼仪姿态服务于患者,切实提高实习质量。充分借助“名医、名师、名术、名药”的有利资源,疏理、整合临床实践教学内容,以名医工作室为平台,通过“温经典、从名师、多临床”等手段来培养学生,强化学生中医思想及临床实践能力,将实习内容重组为临床技能、病证诊疗、特色疗法、临床科研、新知识扩展、医德教育,采取讲座与实训、集中培训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等方法,开展周讲座,采用PBL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病例为示范、以问题为基础、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组织学生模拟临床接诊,分组指导、因人施教,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同时,对典型患者进行中医四诊及体格检查,让学生熟悉、掌握接诊流程,学会收集资料、辨证施治;通过开展典型病例讨论、分析,教会学生辨证论治的思路与方法;通过中医四诊及体格检查书写病志,促进学生提高临床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将实习与考核结合,以水平测试与能力测试、阶段考核与综合考核相结合,并借鉴国家执业医师“三站式”考试等方式,全面考核学生的临床能力,以考促学、促教。

强化创新教育,培养科研意识

对应用型、师承型与外向型人才,通过《中医科研方法》、《医学统计学》、科研基本技能训练等课内教学,以及成立课外科研小组等培养模式,加强科研创新教育。对创新型人才采取“1+1+2”联动模式培养,即1位导师培养的1名研究生带领2名本科生组成科研小团队,本科生全程参与文献整理,课题设计,实验实施,论文、结题报告撰写等全部科研环节。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科研能力强化培训、独立承担或参加科研项目研究等方式,强化其科研创新能力。

创立经典等级考试制度,继承中医精髓

首创中医经典等级考试制度,考核学生对《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以及《方剂歌诀》的掌握情况。2005年制定并实施《辽宁中医药大学经典等级考试大纲》,2006年编写《经典等级考试手册》,以后每年都按此制度进行“过级”考试,并逐步将经典等级考试成绩纳入到形成性成绩中。选增《证类本草》、《药性论》等中医古籍课,供不同类型的中医学生选修。鼓励学生自学中医古籍,组织学生选学未纳入教学计划的古代医籍,开展《中药药性四百味》、《汤头歌诀》等易于理解、实用性强的中医古籍“晨读”与研诵活动,并通过组织背诵比赛等方式促进学生学习。聘请中医经典专家为学生开设中医经典知识讲座,如讲解“浅析瘟疫与甲流”等内容,加强经典与临床的联系与应用。

注重中医药文化教育,提高人文素养

学校打造中医药文化教育与研究基地,建成了“中医古代文化科学实践中心”、“辽宁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医文化研究中心”等“两个中心三个基地”,供学生学习以及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中医药文化方面的研究。开设“中医药文化大讲堂”系列讲座及论坛,经常邀请校内外名师、名医、名家,从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及其与中医药的关系等多方面为学生讲解,与学生交流。

建立人才保障措施,强化内外质量监控机制

先后制定“优秀中青年骨干”、“科技拔尖人才”以及“杏林学者青蓝工程”等各种人才遴选制度。通过选送青年科技人员出国进修、合作、考察、访问或参加国际会议,开阔了视野,提高科研思维和能力;同时开展与国际著名学术机构或知名学者合作交流,为青年学术骨干进入国际前沿研究领域,提高学术水平创造条件。为吸引高水平人才,建立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制度,2005年学校率先建立、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培养”制度,通过一对一的培养,迅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迄今已培养8期,有近百名教师完成培养计划并通过考核,成为教学、科研骨干。组建了多个学生实践及产学研基地,充分利用学校名医工作室等,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和条件。建立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督相结合的长效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及激励机制,为四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提供保障。明确了各级教学管理组织的工作职责,完善了教学运行、管理机制及规章制度。实施效果

项目优势

 在当前就业难的情况下,近五年学校培养出的四种不同类型毕业生年均就业率达90%以上;平均考研录取率达到36.8%;社会总体评价优良率由五年前的94.4%上升至96.7%。 

(1)应用型学生学习成绩及临床能力明显提高。在全国、地区性比赛中屡获佳绩,获奖等级和数量在各参赛队中位于前列,如:2012年获首届三北地区中医大学生临床能力竞赛团体一等奖,其中中医学基本理论与知识考核为总分第一名;10余名学生获得全能及单项奖。学校毕业生实践能力较强,受到不同用人单位的好评,数百人被所在单位评为优秀医务工作者。 

(2)师承型学生临床能力突出。调查结果显示,95%的用人单位认为该培养模式更适合造就中医临床人才,中医思维及诊治重病、疑难杂症能力明显强于其他类型学生。在连续三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中医人才考评中,学校参考人员成绩突出,获得优秀中医人才称号的医生多出自学校名医工作室,且多为师承型人才指导教师。 

(3)外向型学生外语水平和中医药国际交流能力显著提升,辽宁中医药大学是最早培养日语外向型中医人才的院校,并扩展到英语外向型人才的培养,很多高校来校学习经验,推动了全国外向型中医人才培养工作的发展。近5年外向型学生外语六级通过率比非外向型高37.3%,且很多外向型毕业生服务于世界许多国家、地区或从事中医药对外交流工作,如现今担任美国中医学会会长的李永明、澳大利亚中医学会会长王海东均为辽宁中医药大学毕业生。 

(4)创新型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得到提高。学校培养创新型人 才百余人,涌现课外科研小组百余个,承担校级科研项目近百余项,撰写论文和研究报告百余篇,学校获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几十项,在省属高校中名列前茅。 

2. 完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推广教学理念 十年来,辽宁中医药大学提出的“三重一协调”教育理念在四种人才培养过程中逐步得到完善,在多家新闻媒体、报刊及科技期刊上发表文章、论文数十篇,使该教育理念得到有效宣传与推广,学校“三重一协调”教育理念走出辽宁中医药大学,在更多高校中进一步完善、发展,为我国高校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参考。

 3. 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及对中医经典的掌握程度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是促进学生掌握经典知识的有效办法,大幅度提高了学生对四部经典知识的掌握及运用能力,绝大多数学生通过了经典等级考试,此项创新教育措施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十余所院校来校学习并交流经验。学校创新中医药文化教育和中医经典等级考试两项研究成果分别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 

4. 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近5年,学校有百余名学生被评为国家、省、市三好学生或优秀学生干部,数百名毕业生被所在单位评为优秀医务工作者,学校获得省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单位、省宣传思想工作先进单位等多项表彰。

 5. 锻炼师资队伍,整体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学校主持国家“973”项目1 项,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有省领军人才、高校攀登学者、特聘教授、优秀专家、教学名师等优秀人才,学校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定期举办外语师资培训班,培训了百余名教师,推动了相关工作的发展。 

6. 推动学校教学条件建设,提升学校管理水平 学校近十年,建成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及网络化平台,7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5个中医文化研究、教育中心或基地,14个名医工作室以及重大科研平台;实验实训教学体系的创新与实践研究获2009年省教学成果一等奖。这些中心、平台和基地发挥了很好的辐射作用。

培养目标

 培养出大批综合素质高、特色明显的中医人才